“這個智能正壓氧氣呼吸器不錯,具體的功能可以再介紹一下嗎?”
“你們生產的這套智能化礦用臨近危險區報警裝置在實際應用中效果怎么樣,后期維護有保障嗎?”
“這個有毒氣體檢測器很適合我們,不知道性能怎么樣?”
…………
以上是發生在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舉辦“助力富礦精開 礦山安全科技進貴州”活動現場的對話。
礦山科技裝備展臺前人山人海。看著先進裝備,參會的礦山企業負責人不時發問,不少人還領了厚厚一摞產品介紹書,感嘆大開眼界。
9月26日,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在貴州省六盤水市舉辦“助力富礦精開 礦山安全科技進貴州”活動,主題為“科技賦能 固本強基”。
先進的礦山科技裝備吸引了眾多參會人員
六盤水市境內煤炭資源豐富,屬全國14個億噸級大型煤炭基地中“云貴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遠景儲量844億噸、探明儲量241.6億噸。
和貴州省其他產煤地區一樣,六盤水市煤礦面臨著地質條件復雜、煤礦災害嚴重、治理難度大的狀況,煤礦高質量發展亟待科技賦能。
不僅是貴州省,西南地區礦山安全發展同樣渴望新技術、新裝備、新思路。
為此,本次活動同時在貴州、廣西、四川和云南地區及其涉礦地、縣、市設295個視頻分會場,開啟一場線上線下同步進行的煤礦科技盛會。
“此次活動結合貴州、廣西、四川和云南地區礦山安全生產實際,通過組織專家交流講座、技術咨詢、裝備展示、深入礦井‘把脈問診’等形式,為礦山企業送科技、送服務,搭建礦山企業、科研院所和技術設備企業產學研用交流平臺,推進先進適用科技裝備研發應用與礦山安全生產實際需求精準對接,進一步提升科技保安能力和水平,推動礦山安全高質量發展。”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有關負責人表示。
助力煤礦本質安全
“目前,我國很多礦山科技裝備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我一直重申,科技裝備必須切實發揮功效,才能真正被礦山企業認可和接受。”李玉寶是河北煤炭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原總工程師。作為一名長期研究煤礦水害治理的專家,他就如何做好煤礦水害風險預警作了專題講座。
地空電磁探測、基于微震的礦井水害風險監測預警、礦井水害微震監測,是李玉寶帶給大家的新技術。尤其對防治水任務繁重的貴州省煤礦來說,這些技術讓不少煤礦企業負責人耳目一新。
“按照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安排,我之前參加了煤礦企業治理災害實地調研,其中就有對貴州省的調研。”在李玉寶看來,只有契合煤礦企業實際需要的技術和裝備,才能為企業“解渴”。
確如李玉寶所言,聽了中國煤炭科工集團開采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徐剛所作的回采工作面頂板管理及災害防治技術講座后,貴州盤江恒普煤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譚代忠認為,專家所推廣的技術正是煤礦企業急需攻克難題的利器。
譚代忠十分關注頂板支護的新技術和新理念。而徐剛針對3類頂板提出的減少頂板下沉量、提高系統剛度、深孔爆破等5種治理模式,恰如一道技術“大餐”適時地送到譚代忠面前。
“我們公司煤礦年設計產能90萬噸,今年1月投產。頂板、瓦斯、水害都是我們面臨的主要災害類型,尤其頂板支護是我們的短板和弱項。今天,我聽了專家講座后很受啟發。”采礦專業畢業的譚代忠在煤礦工作已有15年,他由衷地感到煤礦企業特別需要新技術和新理念。
“去年9月,我們建成了綜合管控平臺,實現對生產系統和輔助系統智能化管控,但還有許多需要提升的地方。相對其他行業來說,我們對礦山科技最前沿、最尖端的信息掌握不多,信息渠道比較閉塞,好多裝備和產品生產使用幾年了我們才接觸到,無形中制約和影響了發展。所以,我十分珍惜這樣的科技活動,可以長見識、開眼界。”譚代忠說。
和譚代忠一樣,帶著問題來參會的還有四川省煤炭產業集團安委辦主任助理陳京。
“我們集團下屬20處礦井,年生產煤炭1200萬噸,都是高瓦斯突出礦井。煤礦智能化和自動化開采技術是我們關注的重中之重。這幾年,我們每年都會投入8000多萬元的科研經費。”陳京說。
“你看,這些內容都是我今天拍的,回去后好好整理,看看下一步該怎樣合作。”陳京一邊說,一邊打開手機給記者翻看他關注的幾家科技裝備廠家研發的新產品。
“這家公司專注大傾角、急傾斜、薄煤層等復雜煤層綜采工作面智能化開采技術,研發的全國首套急傾斜智能化綜采成套裝備,正是我們感興趣的。這家公司研發的智能鉆探技術及裝備也是我們需要的……”陳京介紹著,對中意的幾款產品基本性能已十分熟悉。
陳京告訴記者,他投身于煤炭行業20年,從一名采掘工一步步成長為管理人員,對礦山推廣的新技術新裝備有著強烈的企盼。
“和以前相比,如今的煤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記得剛到井下工作的第一個月,我瘦了50斤。那時,所有工作都靠人力,運送材料時一步三滑,勞動強度太大了,根本吃不消。”說起過往,陳京十分感慨,由衷感到科技進步給煤礦帶來的巨變。
同樣,對于科技改變礦山有著深切感觸的還有貴州發耳煤業有限公司發耳煤礦董事長武瑞龍。
“可以說,我們切實從智能化改造中嘗到了甜頭。工人勞動強度大幅減小的同時,安全效益、工作效率和工人收入均提高了。”武瑞龍十分欣慰。
2018年,發耳煤礦智能化項目順利通過專家組驗收,標志著貴州省建成西南地區首家同時實現綜采工作面智能化、生產輔助系統信息化的智能化礦井。
“經過實踐,我們更加堅定了要走‘科技興安’的道路。2018年以來,我們累計投入科研經費3億元。目前,我們有技術人員150人,學歷全部是大學本科以上。”武瑞龍告訴記者,5G和AI(人工智能)都是當前煤礦企業引進和應用的新技術,必須緊跟科技腳步,做好技術應用。
談起參會感受,吉利百礦集團廣西百礦煤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趙慶則用“多、新、全、高”四個字來形容。
“參展廠家多、帶來的技術和設備新、災害治理類型全、參會代表規格高,讓我們切實感受到國家對礦山安全生產的高度重視。”趙慶說。
“我們有4處礦井,年產煤炭345萬噸,都是低瓦斯、薄煤層礦井。這次,我尤其關注快速掘進、遠程噴漿等技術。”談起體會,趙慶打開了話匣子。
“通過專家講座,我對‘科技興安’有了更具象的認識。更重要的是,這次活動增強了我們做好礦山安全生產的底氣和信心。”趙慶坦言,“礦山科技裝備越來越先進,安全得到切實保障。”
和趙慶一樣,云南省煤炭產業集團副總經理杜昌華也十分關注薄煤層智能化開采新技術新裝備。他認為,科技給礦山安全高質量發展插上了智慧翅膀。
為煤礦“把脈問診”
9月27日至28日,兩組專家分別對六盤水市2處煤礦實地指導,其中一組5名專家前往汪家寨煤礦開展技術指導服務。專家上門指導服務,讓該礦總工程師羅剛坦言如遇“及時雨”,為他們送來及時有效的指導服務。
汪家寨煤礦年生產能力270萬噸,為煤與瓦斯突出礦井。瓦斯、頂板和水害都是該礦面臨的主要災害類型。
“目前,你礦采取的區域防突措施有哪些?”一到礦上,專家組開門見山,緊盯煤礦瓦斯治理這一難點。
專家組認真查看該礦采掘工程平面圖、煤層綜合柱狀圖等,深入320701采煤工作面和211101采煤工作面,詳細指導區域防突措施、保護層選擇、卸壓瓦斯抽采鉆孔布置、瓦斯巷層位選擇和頂板管理等。
在汪家寨礦井下井上,專家進行細致指導
“你們一定要合理選擇7號煤層底板瓦斯巷的層位,盡量將11號煤層卸壓瓦斯抽采鉆孔布置在瓦斯巷中,做好連續抽采卸壓瓦斯。”指導中,專家組多次叮囑。
面對難得的學習機會,10多名煤礦技術人員認真傾聽專家講解,不時低頭在本子上記錄著。有的技術人員提出在實際工作中的困惑和不解,都得到專家的詳細解答。
“專家提出,對災害治理要有頂層設計,優化巷道設計和抽采鉆孔設計,同時還要對災害做到協同治理。這些獨到的觀點,對我們如何做好瓦斯抽采有很大啟發,開拓了視野。”對于專家組的指導服務,羅剛十分感激。
“專家組切實站在煤礦角度,幫我們想辦法、找措施,提出科學災害防治措施,解決煤礦安全生產過程中遇到的難題,而不是一味找問題、查隱患。說實話,這樣的指導服務,我們基層企業特別歡迎。”羅剛說。
服務指導并不意味著對問題隱患避而不談。專家組一針見血地指出該礦在瓦斯治理中存在的不足,同時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措施。
“下一步,我們將對專家組提出的意見進行歸納總結,持續優化礦井災害治理技術措施。”羅剛表示,將充分利用好此次專家組服務指導機會,助力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張安妮)
編輯:田 婭 核稿:劉佳躍 審核:張道林